审计工作坊|走进一线,解锁审计现场的“硬核”真相

2025/10/16 

当课本上的“会计分录”遇见真实的审计底稿,当抽象的“税收政策”融入前海的发展蓝图,一场颠覆传统认知的传统蜕变之旅就此启程。2025年10月13日,广州华商学院30名师生奔赴深圳,开启了一场以“审计流程深探·职业路径明辨”为主题的专项研学。从税务师事务所的实务探索,到税务大厦的职业指引,再到前海展示厅的格局拓展,每一站都暗藏惊喜,每一刻都在为未来蓄力。

研学足迹:三站解锁财会专业新认知

此次研学围绕“专业实践+职业规划+区域洞察”三大核心,串联起深圳福田与前海的特色站点,让学生们在行走中读懂财会行业的现实模样与未来方向。

第一站:福田中韬华益税务师事务所——让课本知识“落地生根”

走进这家蝉联AAAAA级的税务师事务所,整洁有序的办公环境与墙上“质量为本,风控为先”的标语,瞬间将专业氛围拉满。在这里,中韬华益的邱老师与梁老师化身“实务向导”:

邱老师以真实案例为引,拆解审计报告的编制逻辑,从风险评估到证据收集,再到三级复核,让“审计严谨性”不再是课本里的黑体字;

梁老师则带来了会计凭证与审计底稿,通过对比传统手工录入的繁琐与现代云端系统“导入流水即生成分录”的便捷,直观展现了财会行业的数字化变革。

“以前总觉得‘审计证据的充分性’很抽象,直到看到底稿上每一笔数据的核对痕迹、每一张发票的查验标注,才明白严谨是刻在财会人骨子里的要求”。学生们亲手触摸凭证、观察审计流程,课堂上的“会计程序”“审计要点”终于有了具象的载体,也第一次懂得:财会工作不是数字的堆砌,而是对企业财务真实的守护。

第二站:前海税务大厦——为职业发展“校准方向”

在前海税务大厦,拥有十余年从业经验的管雪兰老师带来了一场“干货满溢”的职业规划讲座。她以中粮发票纠纷、金税四期改革等案例为切入点,剖析财税行业的现状与挑战——数字化正加速淘汰传统核算岗位,复合型人才成为市场刚需;管老师为学生们梳理出四条职业赛道:企业财务、事务所审计、财税咨询、律所财法中心,并清晰解读从“审计助理到总监”的晋升路径;她更以“你们除了会考证,还有什么不可替代的能力?”直击痛点,提醒学子们既要夯实专业基础,也要主动学习Python、数据分析等技能,培养“懂业务、能决策”的老板思维。

这场讲座如同一盆“清醒剂”,让学生跳出了“只顾考证”的误区。原本纠结于分数排名的学生开始思考如何提升跨领域竞争力,迷茫的职业方向逐渐清晰,也让学生们读懂:财会人的核心竞争力,从来不止于“会算账”。

第三站:前海展示厅——在湾区蓝图里“定位未来”

从前海税务大厦出发,学生们先后走进前海展示厅,感受这片“改革开放试验田”的活力与野心。在前海展示厅,巨大的区域规划沙盘、动态的发展历程展板,更是将“从滩涂到新城”的蜕变故事娓娓道来——跨境金融创新、科技创新平台、完善的地下交通系统,每一项成就背后,都离不开财会服务的支撑。

站在沙盘前,学生们听讲解员介绍前海的税收优惠政策、企业集聚情况,突然明白:无论是跨境税务筹划,还是企业合规管理,这片热土正为财会人提供着广阔的舞台。前海的每一栋楼、每一个产业布局,都在告诉未来的财会人:要跳出小账本,看见大格局。

研学回响:一场“双向奔赴”的成长之旅

返程途中,没有疲惫的沉默,只有热烈的交流:有同学分享在事务所的新发现,有同学梳理管雪兰老师提到的技能清单,有同学规划着如何利用寒假提升实操能力。这场研学,早已超越“参观”的意义,成为一次专业认知的重塑、职业视野的拓展。

华商学院“审计工作坊”:让专业教育走向真实战场

作为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项目,本次审计工作坊打破课堂与职场的壁垒,实现“教学—实操—视野”的三阶跃升。未来,学校将持续推进“审计+数字化”“审计+法务”等主题的研学项目,助力学生成为能查账、懂业务、洞察风险的复合型审计人才。


上一篇:《国际会计准则》(双语)课程香港实践之行
下一篇:探索数字化转型,赋能专业成长|审计系师生赴深圳...

关闭